【三百人齊聚同推動社會處方】小編平日甚少於夜間發文,但今日實在忍不住想與大家分享。 今日舉行的「社會處方研討會」氣氛熱烈。三百位來自醫護、社福、政府、基金會及智庫的朋友,於一個下午同場交流,探討如何讓社會處方在香港落地生根,走得更穩、更貼地。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女士於開幕時強調醫社合作的重要;隨後孫福霖博士分享新加坡經驗,Dr. Bogdan Giurca 帶來全球視野,在研討會後晚飯鼓勵香港建立屬於自己的「社會處方網絡」。兩場專題討論亦非常精彩,由涵蓋長者日常、青少年精神健康、基層醫療,以及慈善與社會投資等不同角度,為未來發展帶來許多啟發。最後,林正財醫生於總結環節中指出,香港絕對有條件推行社醫共生的社會處方,他也願意成為跨界別的「link worker」。今次研討會得以順利舉行,醫護行者感恩有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、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及香港青年協會 一同合辦;另外National Academy for Social Prescribing,香港社會服務聯會,及西貢區社區中心成為支持機構。沒有大家的攜手合作,便不會有今日這場成果豐碩的聚會。夜深時分,小編心中仍感興奮。醫護行者期待與各界繼續同行,把社會處方一步步推進,令我們距離「人人健康」的願景再近一點。#醫護行者#社會處方#社會處方研討會... See MoreSee Less
Health In Action 醫護行者 is with Chow Tai Fook Charity Foundation 周大福慈善基金 and 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 CNEC Ta Tung School.
4 days ago
【醫護行者 x 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|健康同行】新學年開學日,不單是迎接課堂的開始,也是彼此守護健康的好時機。醫護行者很高興與 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 CNEC Ta Tung School 合作,在開放日為街坊和家長提供免費健康檢查,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並與我們跨專業同事傾談健康生活的小貼士。許大同學校一直重視共融與多元,關心學生、家庭和教職員的身心靈發展。我們感謝學校給予機會,讓我們能夠走進社區,接觸更多街坊。服務中,我們發現有些非華語朋友正面對懷孕血壓或「三高」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的挑戰,但因語言和資訊隔膜,未能掌握社區已有的健康資源。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平台,把資源和資訊帶給有需要的人,協助他們更好地管理健康。同場,我們亦邀請在職低收入家庭加入「社區健康生活實驗室」,獲得免費健康管理服務,一起實踐健康生活。期待未來能與許大同學校有更多合作,共同建立健康校園,並以多元服務關顧鄰舍,連結社區。#醫護行者#健康同行#社區健康生活實驗室#許大同學校#共融多元#健康校園#周大福慈善基金#嘉里集團#傅德蔭慈善基金... See MoreSee Less
【醫護行者 × 未來醫生的交流】我們的創辦人 Fan Ning 范寧醫生 接待了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,正在修讀 Professionalism in Practice Programme 的一班醫科學生。范醫生先帶學生做In-body 評估,然後引導大家嘗試規劃未來 70–80 年的人生旅程。他提醒同學,健康不是「自動擁有」,而是要在日常中實踐。吃得到健康的食物、遠離垃圾食品、工作環境是否 toxic、能否定期接受檢查和篩檢、運動與睡眠習慣等等。他再進一步跟這班未來醫生思考,這些從小就知道的「健康常識」,在資源充裕的城市,為何仍然未能落實?透過討論,學生更深刻感受到,社會上弱勢群體在「健康公平線」上更脆弱,更容易落入多病又缺乏優質生活的惡性循環。范醫生提到,健康與幸福,不是靠「打贏全世界」,而是要從 認識自己的健康、關心社會的不公平開始。今天,他為學生打了一支「疫苗」,提醒在醫學路上,別只沉迷於技術更新,更要看見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。同學們亦參觀了 社區健康生活實驗室 和 醫護行社區藥房 Health In Action Community Pharmacy,體驗:🏥 改善個人健康去減輕醫療體系負擔🏡 基層醫療跟社區健康的關係🌆 如何建構健康社區與健康城市願景最後,范醫生勉勵大家,認識自己的身體、了解自己的健康,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,並寄語大家畢業時,要比今天更有準備,迎接醫院與社會的挑戰。我們還介紹了來自尼泊爾的同事 Monica,提醒同學關懷世界,也記掛海外社群的需要。#醫護行者#健康公平#基層醫療#健康城市#qualityoflife... See MoreSee Less